183章 灯火辉煌的唐朝长安城(2 / 3)

存在。

张灯结彩在唐朝之前,张灯结彩属于民间的活动,为了祭奠帝王的燃灯高挂,缅怀有功绩的领导者们,是少有且不被重视的文化,燃灯的文化也没有出彩的地方,但是到了唐朝,随着技术的发展,燃灯的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燃灯不仅仅是祭奠的灯火,更是象征喜庆的灯光,代代流传。

对于唐朝的燃灯灯饰,在《云仙杂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白鸾转花,黄龙吐水,金龟、银燕、浮光洞、攒星阁、皆灯也。”各种动物样式生产的燃灯,让燃灯充满生动性。

灯具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唐朝人也开始注重灯的发明,随之发明了“影灯”。影灯类似现代的光影灯,灯纸上的团,通过内置灯烛火焰映照出影子,推动花灯的旋转,地面上就会出现映照出来的影子团,灯光好看且影子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

影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人丰富的创造力,“热动力学”也在唐朝崭露头角,栩栩如生的影子和花瓶展示品般的灯,都是唐朝人智慧的体现。

除了影灯以外,为了展现高超的技艺,唐朝人还发明了灯树、灯轮、灯楼等等灯的款式,也更有巨型的灯具,在当时也有衍生出来的与灯相关的职业“灯俾”。

灯树,是隋朝灯具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因为像树的分支,灯架分支矗立的灯型。

灯轮,以佛教灯为基础的灯具,充满佛教的元素,灯轮共有七层,每层都有七盏灯,就如同齿轮一样。

灯楼,灯楼是灯轮衍射出来的建筑物,以灯轮为模型的楼层,在《岁华纪丽·上元灯楼》就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於上阳宫建灯楼,高一百五十尺,悬于珠玉,微风将至,锵然成韵。”

随着灯楼的建成,也彰显了唐朝强盛的国力,也成了象征的建筑物,高一百五十尺就相当于现代的46米,这样的巨型灯楼,还有诸多宝石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摇晃声,想象一下都是很宏伟的样子。

灯俾,类似打更人的一种职业,用木雕成的侍俾像的灯架,手持彩灯,拟人而伺立,关于灯俾,在《开元天宝遗事·灯俾》中这样记载的“宁王宫中,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俾,饰以彩缯,各执华灯,自昏达旦,故曰之为灯俾。”

载歌载舞的上元节

“踏歌”而起的唐朝人踏歌起源于汉代,一种舞蹈助兴的形式,风靡于唐朝,无论是身份地位显赫的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在上元节“踏歌”助兴,在唐睿宗党政时期精选长安少女千余人,于灯轮下踏歌三日夜。

在唐玄宗时期更有诗词的记载,在唐朝顾况的《听山鹧鸪》中“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描述了在上元节期间,民间的百姓踏歌载舞,跳了一整晚,白居易也在《正月十五夜月》中这样描述踏歌“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会厌杭州。”也是描写踏歌的喜庆热闹的场景。

“牵钩”拔河的前身除了踏歌的喜庆,在唐朝还有现代的团建活动拔河,在遥远的唐朝称作“牵钩”,上元节人们聚到一起举行快乐的拔河活动。《封氏闻见记》中这样描述“两钩齐挽,大组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输,名曰拔河”,当时的“牵钩”和现代的拔河差异不大。

最早的上元节(元宵节)习俗是喝肉粥在唐朝的上元美食中,主要是白粥和肉粥,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属于数一数二的美食,在《唐六典》中有这样的记载“正月十五日,晦日膏糜”。“膏糜”就是俗称的肉粥。

当然唐朝的上元节也不仅仅只是肉粥这么单调,在上文中也有简单的举例,更有糯米制品“面茧”的蚕茧美食,饼状的食品“丝笼”,油炸的“火蛾儿”,类似现代绿豆糕的“玉梁糕”。流传到我们现代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是到宋朝才开始兴起的,不过在正月十五上元节吃特定的食物是唐朝延续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