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和平国洛贝塔(1 / 4)

抛开第三种要用到氦3的氘氦3聚变,再排除第二种要用到氚的氘氚聚变,他最有可能实现的便是氘氘聚变反应了。因为他从一开始的目的就不是想弄出可控核聚变,而是冲着不可控核聚变去的。说人话就是他单纯只是想在异世界种蘑菇,因此在难度上显然要比可控核聚变小了好几个量级。毕竟第一代的氢弹利用的正是氘氘核聚变反应,而他又又又刚好知道氢弹的起爆原理。

氘氘核聚变反应实质上是具有一定相对动能的氘核和氘核克服斥力,相互接近而发生融合的一个过程。氘核中有两个核子,平均结合能为1.11v1ev≈1.6021892x1019j,每个氘核的自旋状态函数有3个,即+1,0,1。氘核所带电荷少,彼此间库仑斥力较小,因此不大的能量就能克服斥力的作用。在超高温度(亿度)时,氘核或与氢原子核互相碰撞就可以发生聚变反应放出能量,生成平均结合能比氘核还大的核,如:d+d→h+t+4v,d+d→n+3he+3.3vd+t→n+4he+17.6v。

虽然理论已经知道了,但想要实现却非常困难。因为关于如何达成聚变所需的条件、即上亿度的高温他目前还没有太好的办法。即便是在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想要达成氢核聚变的条件也需要用到235u或239pu在进行核裂变时释放的高温作“雷管”,通过链式反应所释放的近亿度高温才能满足氘氘核聚变的条件。

简单来说就是氢弹的“燃点”比较高,需要先行通过引爆原子弹所释放高温高压去点燃氢弹。但这种方法显然也有个问题,就是在种大蘑菇之前必须先搞出小蘑菇,这不就本末倒置了?毕竟他的初心就是为了种蘑菇,这都能搓出原子弹了他还搞什么氢弹?不搞原子弹不就是因为氢弹的原材料容易入手且非常环保他才搞得吗?

而且他也不是一点头绪都没有,因为温度的实质就是微观粒子的运动。粒子运动速度越快,动能就越大,温度也就越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一般针对的是物体的固、液、气三种形态的温度。但当物体的温度继续上升,化学结构就会不复存在,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被分开,物质将呈现出一种等离子体形态。即使是世界上最耐热的金属钨在5500c的温度下也会直接气化。因此对于微观粒子而言,高温、高速或者高能,其实都是等效的概念。换句话说就是说温度、粒子运动速度、能量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举个例子,对于最简单的氢原子核,也就是单个质子而言,一亿度的高温意味着什么呢?

根据温度速度转换公式t=v2/k(t为粒子温度、,v分别为粒子的质量和速度,k为玻尔兹曼常数)可知粒子温度与粒子的质量和速度平方成正比。已知玻尔兹曼常数为1.38x1023,质子质量约为1.7x1027kg,若要把粒子温度加热到1亿度,那么把数值代入进去就是108=1.7x1027kgxv2/1.38x1023。

接着把术式变换一下后得到v=√[(108x1.38x1023)÷(1.7x1027)]=900979/s。也就是说粒子的运动速度必须达到900k/s才能产生近亿度的高温,这已经相当于光速的千分之三了。

虽然上亿度的温度听起来骇人听闻,但事实上人类早已经创造出了10万亿度的高温,这个记录来自于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连十万亿度的温度都能实现,那么1亿度的温度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话是这样说,但每秒900千米的速度也绝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人类目前飞得最快的飞行器“帕克探测器”的极限速度也不过200千米/秒,再加上要满足氘氘聚变的条件显然也不是一个粒子的动能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几十万几百万乃至更多的粒子共同做工。根据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