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唐代人服饰(3 / 9)

解析图

[1]《旧唐书﹒舆服志》中记载“大裘冕,无旒,广八寸,长一尺六寸,玄裘纁里,已下广狭准此。金饰,玉簪导,以组为缨,色如其绶。裘以黑羔皮为之,玄领、褾、襟缘。朱裳,白纱中单,皁领,青褾、襈、裾、革带,玉钩、暐,大带,素带朱里,绀其外,上以朱,下以绿,纽用组也。蔽漆随裳。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玄组双大绶,六彩,玄、黄、赤、白、缥、绿、纯玄质,长二丈四尺,五百首,广一尺。小双绶长二尺一寸,色同大绶而首半之,间施三玉环。朱袜,赤舄。祀天神地祇则服之。”

大裘冕因为不是很实用,很快就被废置了,虽然令文上依旧保留,但实际上,唐朝皇帝很少穿着。唐朝的衣服令在唐初开始制定,武德四年实施(公元621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大裘冕被废,时隔仅短短的35年。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这35年显得太过匆匆,虽然大裘冕依周礼、遵古制、质古朴,但因其不够实用、不够美观而被废,取而代之的便是华丽丽的衮冕。

衮冕,在皇上众多礼服里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大裘冕。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册封皇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同志听取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衮冕解析图

衮冕解析图

据《旧唐书﹒舆服志》[1]中记载“衮冕,金饰,垂白珠十二旒,以组为缨,色如其绶,黈纩充耳,玉簪导。玄衣,纁裳,十二章,八章在衣,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四章在裳,藻、粉米、黼、黻,衣褾、领为升龙,织成为之也。各为六等,龙、山以下,每章一行,十二。白纱中单,黼领,青褾、襈、裾,黻。绣龙、山、火三章,余同上。革带、大带、剑、佩、绶与上同。舄加金饰。诸祭祀及庙、遣上将、征还、饮至、践阼、加元服、纳后、若元日受朝,则服之。”

衮冕,冕上用金饰,垂白玉珠串十二旒(请注意,衮冕服的冕上是有旒的),以组为缨,颜色跟绶带的颜色一样(黑色),黄绵所制的小球。悬于冠冕之上,垂两耳旁,以示不欲妄听是非,导以玉簪。黑衣,浅红色的裳,十二章纹,上衣有八章日、月、星、龙、山、华虫、火

、宗彝;裙子上绣有四种章纹藻、粉米、黼、黻;衣服的袖口、衣领都绣以升龙的章纹。(十二章纹中,日、月、星分别绘制在衣服的左、右肩和后衣领下,寓意天子肩挑日月、背负七星)十二章纹中,龙、山及其之后的章纹,每种一行,一行十二个。内穿白纱中单,黼领(黼,十二章纹的一种,黑白相间的衣领),青色的袖口、衣缘、大襟,并绣以黻纹(黻,十二章纹的一种,青黑相间的花纹)。韨(蔽膝)上锈龙、山、火三章,其它的配饰,如革带、大带、剑、佩、绶,都和大裘冕的一样。舄加金饰。衮冕的穿着场合比较多,在皇帝众多礼服中属于最为华丽,上身率最高的。穿着场合诸祭祀及庙(各种祭祀和祭拜宗庙)、遣上将、征还、饮至(庆功宴)、践阼(即位登基)、加元服(冠礼)、纳后、若元日受朝(农历正月初一大朝会),的时候穿着。显庆元年,李治修改礼令,废大裘冕,改穿衮冕,自此之后,祭天地的时候,皇上也是穿衮冕的。

常服,是唐朝天子众多服装中上身率最高的服装。常服,就是身上穿的窄袖、圆领袍衫,就是很家常、平民、接地气的服装了,上至天子,下到百姓,平时都可以穿,只不过赤黄色的袍衫只能皇帝穿,再配上折上头巾,九环带,六合靴,配成一套。自贞观之后,除了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之外,其它场合都只穿常服了。

上一页 书页/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