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靖康之难(二十六)(1 / 2)

十一月十三日早朝时,有臣寮上奏说“当年,王机守雁门,和诜守雄州,薛嗣昌帅太原,詹度帅河间,皆滥受赏功,以助成今日之患,他们皆应受到惩处。”

宋钦宗于是下旨,追回和诜武功大夫官职,与王机一同除名勒停,送往高州编管;詹度责授海州团练副使,安置于郴州;薛嗣昌已死,其生前官职全部剥夺。

又有臣僚上奏,建议水淹牟驼冈。牟驼冈,即金军上次兵临城下时扎营结寨的地方。宋钦宗准奏,令都水监着手办理。

宋钦宗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才能阻止住金军南下。这也是朝廷所面临的头等大事,是事关朝廷安危的最严重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满朝文武皆束手无策,无人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宋钦宗只好决定,按照十一月八日众大臣的集体表决来办,即“割地以舒难”。宋钦宗任命知枢密院冯澥为告和使、徽猷阁学士李若水为副使,令他们与王云、马识远一起再次出使金军,去拜见宗翰和宗望,办理交割三镇地界事宜,请求金人停止进兵。由于形势日益紧迫,宋钦宗令他们务必于次日出发。

第二天,冯澥与李若水遵旨离京,当天晚上到达中牟。当地有人向他们反映说“已有敌骑渡河。”

随行人员听说后皆很害怕,建议回京报告皇上,然后换一条路走。冯澥问李若水“当如何?”

李若水说道“守边防河将士闻风而逃遁,若奉使者也如此,朝廷将何所赖也?以某处之,唯有死而已。今日敢有回者,行军法!”众人遂不敢支声。

其实金兵还没到达此地。只是一些从黄河南岸溃逃的宋兵,来到这一带骚扰百姓,当地人误认他们是金兵。

此后,冯澥与李若水在路上,每天都向朝廷奏报一次,报告沿途所见,请京城早做安排防备。

途中,冯澥与李若水巧遇从河阳逃出来的陶宣干。李若水问他“敌军来势如何?”

陶宣干回答道“观其事势,所图不小。”

李若水又问“今在甚处?”

陶宣干回答道“已开始渡河矣。”

李若水又问“他们若欲过河,有船栰否?”

陶宣干回答“浮桥已烧尽,恐怕他们会拆屋木作船栰。”

李若水又问“宗翰来否?”

陶宣干回答“不知。”

李若水又问“今朝廷一一答应其所请,他们能否撤兵?”

陶宣干反问“答应何事?”

李若水回答“割三镇。”

陶宣干摇摇头道“这恐怕不能满足其要求。”

冯澥问“金人杀使人否?”

陶宣干想了想答道“自古戎狄无道,但何尝杀使人?”

李若水说道“某舍得一死,无足计较者。”

陶宣干建议李若水和冯澥两人分开走,他说道“李副使可先走,冯枢密可后来,傍晚可行。”

李若水和冯澥接受建议。不久,李若水骑马先走,冯澥乘轿随后。他们继续朝河阳方向,迎着金军走去。

十一月十四日,即冯澥和李若水离京那天,宋钦宗心里很难受。感伤惆怅与焦虑不安,一齐涌上心头。三镇就这样放弃了吗?他内心很纠结。隐隐隐痛,让他坐立不安。他找出那些反对弃地的奏疏,认真阅读了几篇,忽然觉得这些说法也很有道理,特别是太学博士万俟虚、监察御史晁贯之等八人,方略优长。宋钦宗决定亲自召见一下万俟虚与晁贯之,他令唐恪安排他们入宫奏对。

万俟虚和晁贯之接到通知后,先来到都堂见唐恪,他俩对唐恪说道“三镇乃祖宗之地,岂可弃之?金人之志不在于割地,实欲侵犯中原,他们只是以三镇为罢了。公为宰辅,应召天下之兵与之力争也。”

唐恪说道“屡次出军屡次败衄,再召兵也无益,徒费刍粮扰劳百姓而巳。守信割

上一章 书页/目录 下一页